因為覺得這個文章很好所以轉載過來了
急于查看各種過量的信息
我自己幾乎所有的思維和記憶都依賴谷歌,因為只要按一個按鈕就能接觸到世界上的信息。我不再需要記住某些國家是哪一年建立的,誰是開國元君。
我可以直接在手機上打字查詢到答案,甚至不需要輸入正確的單詞和短語,因為自動更正功能會幫我做到這一點。然到答點擊獲取和接收信息就好了。打字,回車,看,你是這個房間里最聰明的人。
但是能夠用谷歌搜索東西既是一種祝福,也是一種精神上的詛咒。我們與手機的互動方式與那些有限制的東西完全不同。
舉個最近的例子,就是我的孩子(多數(shù)孩子都是如此),我觀察了孩子是如何與智能設備互動的。我很少把手機給孩子玩,但每當我把手機給我兒子時,他從不滿足。這并不是因為他能用這個設備做的事情很少,而是因為有很多。他知道還有更多,肯定有比他現(xiàn)在看的更好的東西。所以,他在一個YouTube視頻上的停留時間從不超過15秒。
他播放自己感興趣的視頻,但由于有其他推薦,我想,他的思維是這樣的:“嘿,剛剛出現(xiàn)的這個視頻可能比現(xiàn)在看的這個好,你這個笨蛋,在爸爸把這個通往娛樂天堂的東西拿走之前,快去按下按鈕看另一個視頻……”
但下一個視頻還會引出下下一個視頻,下下一個視頻引出下下下一個視頻。最后,他的心理狀況比拿到手機之前更糟了。
我們在網(wǎng)上會受到事實、謠言和所有其他類型的觀點的攻擊,把思維拉向不同的方向。除此之外,我們還知道有比自己現(xiàn)在做的/讀的更好的東西。所以,我們一直處于FOMO狀態(tài)(錯失恐懼癥,fear of missing out),從不專注于一件事,只是趕著去下一個。
如何克服這個壞習慣?
兩個主要方面:
1. 明確你想要什么:在解鎖手機并接觸擁擠的網(wǎng)絡世界之前,明確自己想做什么。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可以防止你隨意瀏覽出現(xiàn)在你面前的東西。例如,如果你想找到一家新餐館的位置,上網(wǎng)找到它,然后退出,不給其他信息可乘之機。
2. 選擇有限制的東西:閱讀紙質書與在電子設備上閱讀是完全不同的體驗。通常,當我在手機上閱讀時,如果標題不吸引我,或者有點令人困惑,我馬上就會想跳到別的事情上去。畢竟,這是一種選擇。我只需要按一個按鈕就能馬上接觸到新的東西。相反,如果我拿著一本書,再切換到其他事情上就會比較麻煩,所以我會傾向于堅持看書。我沒有辦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,所以只能集中精神。事實證明,選擇越少,體驗就越好。關于這一現(xiàn)象有一本書:巴里·施瓦茨(Barry Schwartz)的《選擇的悖論》(The Paradox of Choice)。在讀一本實體書時,我的大腦想要理解和進步,而當我在手機設備上閱讀時,思維會集中在自己可以閱讀的其他內容上。
2. 消極的想法
第二個使大腦走向毀滅狀態(tài)的習慣是,我們更容易記住負面的刺激。
所謂好事不出門,壞事傳千里,壞消息比好消息傳播得更快,它們就像一種致命的病毒一樣在網(wǎng)絡暴徒中傳播,靜靜地出現(xiàn)在你屏幕前。
你覺得這對我們會有什么影響?
你會被消極影響,而不是感覺有動力在生活中做出積極的改變。你會直截了當?shù)卣f:“這個世界已經(jīng)完蛋了,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它!”所以,你也變成了一個花時間為負面評論做貢獻的鍵盤俠。
有許多關于消極思維的研究,所有這些研究的結論都差不多。長期的消極思考會傷害你正確思考的能力,你的推理能力會減弱,沉思和擔憂會消耗你的大腦。你沉湎于負面事件,無法釋懷。
可悲的是,這是大腦的一種自然傾向,被稱為消極偏見(negativity bias)。
而且,它是我們默認的思維方式的一部分,這是有道理的。畢竟,大腦的主要目的是保護承載它的容器,也就是身體。所以,通過集中精力把不好的事情固定在你的工作記憶中,可以確保這些東西被記住,從而有可能避免它們。
例如,當我看到一只狗時,大腦就會浮現(xiàn)出我7歲時被狗咬過的記憶。這發(fā)生在近30年前。然而,這是我看到狗時想到的主要事情。
如何克服這個壞習慣?
兩個主要方面:
1. 正面清單。在你的電腦上創(chuàng)建一個文件,或者干脆在你的筆記應用程序中創(chuàng)建一個新的類別,給它添加一個類似“好事情”的標簽。然后,開始按日期添加發(fā)生在你身上的好事情。有人說了一些關于你的好話?添加上。鄰居家的孩子給了你一個擁抱?也加進去。你看了一部勵志電影?寫幾句關于這個故事的東西。當厄運試圖毀了你的好心情時,回到這個清單看一看。
2. 寫積極的日記:積極的日記和我上面提到的正面清單很相似。不同的是日記你每天都要寫,寫下今當天發(fā)生在你身上的積極的事情,在日記里寫上你感激的事。當現(xiàn)代生活的繁忙襲來時,當項目停滯不前時,放慢腳步,寫下你生活中讓你的生活變得完整的東西,這會有幫助。一本積極的日記可以提醒你,即使生活很艱難,也總會有快樂可尋。
3. 同時做幾件事(多任務處理)
如今,在一個不斷加速的世界里,慢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這是我們自身的錯。我們沒有承認自身天生的局限性,而是試圖把自己變成機器人。
例如,現(xiàn)代最突出的錯覺之一就是人可以一心多用。在這里,我說的不是邊走邊喝你剛從當?shù)匦前涂速I的咖啡(盡管很多人也做不到這一點),我說的是同時積極地思考兩個不同的任務。
據(jù)當今世界上獲獎最多的神經(jīng)科學家之一厄爾·米勒(Earl Miller)說,我們不能一心多用,多任務處理只是個神話。
他說:“人類的大腦非常專一”,我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,這基本上就是我們大腦的結構所決定的,只能專注于一件事。
當我們試圖同時做幾件事的時候,通常會發(fā)生這樣的事情:效率低下,創(chuàng)造性和批判性思維被扼殺了。
回到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(jīng)科學家厄爾·米勒(Earl Miller)的說法:“當人們認為自己在進行多任務處理時,實際上只是在快速地從一個任務切換到另一個任務?!?br/>
這種情況經(jīng)常發(fā)生,特別是在科技領域。
比如,你在通過聊天討論一個項目的同時,還在進行一個主題完全不同的Zoom通話。在這種情況下,你并沒有完全參與到這兩場對話中,而只是把首先想到的東西拋出來,無法集中精力想出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。
如何克服這個壞習慣?
兩個主要方面:
1. 單任務處理:多任務處理會扼殺你的心流狀態(tài)。安排生活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為活動排好時間。例如,我會一直做項目A,直到項目啟動。在那之后,我將專注于項目B。如果在此期間出現(xiàn)了與其他項目相關的想法,我會把它們寫下來,然后繼續(xù)做手頭的事情。不要試圖對這些任務做出回應,也不要試圖把它們留在你的腦海里,而要寫下來。當你把它們寫下來時,就是在清理大腦,為當前的項目騰出空間。
2. 推遲:我的朋友們可能討厭我這么做,但我必須這么做。如果我在忙著做某事,例如寫作,如果我非常專注,而此時有人打電話給我,我就會不接電話。雖然我的注意力因為電話響而被打斷了,但這總比我拿起電話談論一些與我現(xiàn)在正在做的事情完全無關的事情要好。我盡我所能在各種情況下專注于一件事。如果我妻子有事需要幫忙,我會說“我十分鐘后就來”。當然,有些情況是不可避免的,但如果你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時間,保護自己的心流狀態(tài)不受破壞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自己能更加保持專注。
4. 睡眠不規(guī)律
我們通常認為睡覺是一種非常被動的活動。畢竟,你躺下后什么也不做。幾個小時后懵懵地醒來,有時候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(如果你喝多了的話)。
不過事實證明。睡眠是一個非?;钴S的過程。
是的,從外表看似乎什么都沒發(fā)生。但在身體內部,你正在修復自己。
我們可以把睡覺想象成給電池充電。當你醒來的時候,如果睡得好,能量會恢復到100%,有時候如果前一天你家里有客人,熬夜了,能量可能是70% 或者50%。關鍵是,每過一個小時,你的能量就會越來越低,60%、50%……20%!在晚上10點或11點左右,你會感到筋疲力盡,疲憊不堪。你需要充電。
如果沒有定期和適當?shù)貙ψ约哼M行充電,那么你的思考能力會被削弱。
如今的睡眠問題在于,我們把它視為一種“可怕的”必需品,讓我們遠離現(xiàn)代世界所提供的快樂的東西。畢竟,如果你睡得少一點,就會有更多的時間讀書,或者玩電子游戲,等等。
大公司也將睡眠視為一種威脅。這很簡單,你睡覺的時間可以在亞馬遜上買東西,如果你睡覺了,就無法在網(wǎng)上瀏覽,讓富有的科技公司變得更富有。
我們需要睡眠,而且非常需要,休息得好不好取決于我們自己創(chuàng)造的睡眠模式是否適合自己。
如何克服這個壞習慣?
兩個主要方面:
1. 學習睡眠知識:讀一兩本關于睡眠的書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睡眠對身體有多么重要。你可以查閱一本關于這個話題的暢銷書《我們?yōu)槭裁匆X?》(Why We Sleep),作者是號稱睡眠專家的馬修·沃克(Matthew Walker)。此外,你還可以閱讀《睡眠如何清空大腦》(How Sleep Clears the Brain)這篇文章,作者是一位研究人們睡眠習慣的知沃克士。
2. 制定睡眠規(guī)則:制定你自己的睡眠規(guī)則。安德魯·休伯曼博士(Dr. Andrew Huberman)談到了他用來優(yōu)化睡眠質量的睡眠模式:調暗燈光,遵循嚴格的飲食習慣,不使用手機,等等。我不認為你必須像他那樣做所有事情,但是建立自己的作息習慣并堅持下去會大大提高你的睡眠質量。就個人而言,我晚上10點就會閉上眼睛。我對此嚴格執(zhí)行,雖然聽起來像老年人的作息,但這可以讓我在早上早點醒來(早上5:00),這樣我就可以開始寫作了。
5. 長期缺乏運動
你多久鍛煉一次?你多久會安排一次運動時間,并且真的做了?
根據(jù) CDC(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)進行的一項研究,人們每天運動的可能性約為25%,也就是說全美國只有22.9%的成年人達到了聯(lián)邦體育活動指南的標準。
根據(jù)一項關于習慣的調查,鍛煉是人們最渴望養(yǎng)成的習慣。但想鍛煉和實際鍛煉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。
通常,在我們的休閑時間里,會做這幾種事情:瀏覽社交媒體、看電視或在電視前發(fā)呆。沒有責備之意,畢竟在漫長而勞累的一天工作之后,誰還有力氣做立臥撐或仰臥起坐呢?
不過,不動是有代價的。缺乏足夠的體育鍛煉會導致一系列疾病,比如糖尿病、心臟病等。
生命在于運動。然而,現(xiàn)代社會并不認同這一點。我們的生活被優(yōu)化為坐得越來越多,比如坐在桌子后面,坐在電視面前,坐在方向盤后面。
你坐著不動的時候會發(fā)生什么?參考一輛久放不用的自行車,它會銹掉,變得無法使用。
如何克服這個壞習慣?
兩個主要方面:
1. 建立一個每天鍛煉的系統(tǒng):鍛煉和健身的一個問題是,我們想要快速的結果。我們大膽宣布要在3個月內減掉20磅。不幸的是,當我們失敗的時候,甚至是當我們成功的時候,就會停止鍛煉。健身不應該是目標,而應該是保持的常態(tài)。當你專注于系統(tǒng)而不是目標時,就會發(fā)生這種情況。如果你的目標是減掉20磅,那么當你達到這個目標時會發(fā)生什么?通常情況下,人們會轉賣設備,并想象自己的體重將一直保持不變(想得美)。然而,如果你的系統(tǒng)是每天鍛煉,那么就永遠不會停止鍛煉。
2. “鍛煉為先”的生活方式:我上面提到過,你的身體就像一個電池,每過一小時就會慢慢消耗。那么,這就難怪你在下班后會感到疲憊不堪。讓你的同事相信你的想法很棒,或者整天開車去送貨是很累人的。就我個人而言,因為我知道長時間的工作不僅會讓身體和精神崩潰,所以我會在早上鍛煉。我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健身。這樣,我就能保證自己做到每天都鍛煉。這是一種運動至上的生活方式。
6. 慢性壓力和無望
當你的一天是從一份“與你作為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愿望完全無關”的工作開始時,如何對未來、對今天滿懷希望呢?當你每個月的工資都得用來償還債務,而不是創(chuàng)造財富時,如何對未來、對今天滿懷希望呢?
長期的壓力和無望不是身體上的習慣,而是一種思想上的壞習慣。
如今,越來越多的人在工作日感到壓力很大。根據(jù)最近的一項調查,超過70%的美國員工在工作日感到有壓力。
那么,如何不感到那么大的壓力呢?
與慢性壓力相關的后果是,我們傾向于采取額外的消極行為。例如,如果你每天都有壓力,則很可能會轉向吸煙、喝酒,以及無法控制的瀏覽社交媒體網(wǎng)站的沖動,你做這些事情是為了減壓。
對能給你帶來即時滿足感的事物上癮是有道理的。你迫切需要一些東西來幫助你度過接下來充滿壓力的幾個小時。
如何克服這個壞習慣?
兩個主要方面:
1. 控制:導致心理掙扎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缺乏控制。畢竟,如果你的未來看起來無法改變,同樣令人精神崩潰的工作,同樣糟糕的公寓,同樣的壞習慣,又怎么能對未來充滿希望呢?要想讓天空晴朗起來,要想充滿希望,你需要獲得一種控制感。正如馬克·曼森(Mark Manson)在他的暢銷書中所寫的那樣:“要感覺到好像我們掌控著自己的生活。”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,肯定是需要時間的。你可以從每天的小事開始,比如減少糖的攝入,然后有意識地做鍛煉,然后設定一個學習新技能的目標,這樣你就有可能換工作。當有目標的時候,就有了對美好未來的希望。
2. 尋求支持:加入一個與你有類似價值觀的團體,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不僅會讓你得到幫助,找到朋友,建立關系,還會幫助你保持動力。
7. 缺乏智力挑戰(zhàn)
有些人找新工作是因為他們想要賺更多的錢。有些人找新工作是因為他們想要新的感覺。也有些人找新工作是因為他們覺得無聊,想要更多的挑戰(zhàn)。
缺乏智力挑戰(zhàn),這就是我們在做同樣的事情一定時期后的感覺。
在你職業(yè)生涯的某個時刻,會覺得自己的工作每天都一樣,苦悶且無聊,毫無價值,除非你在NASA工作。
不僅僅是工作,人也一樣。你和同樣的人談論同樣的事情,在同樣的地方吃飯。這會讓人感覺很壓抑。
雖然你在一個滿是人的房間里,但卻依舊感到孤獨。不是因為那里的人沒有什么可說的,而是因為他們所說的在智力上沒有挑戰(zhàn)性。天氣、物品、最新的電影等等,這些都是轉瞬就完全可以忘記的。
正如埃莉諾·羅斯福(Eleanor Roosevelt)的那句名言:“偉人討論想法,凡人討論事件,小人討論他人?!?br/>
大腦就像肌肉,它需要鍛煉來保持良好的功能。這意味著你越是想同樣無聊的事情,同樣不重要的事情,頭腦就越放松,它最終會變得像一個退役的運動員一樣能力退化。
我說這些話并沒有冒犯之意,我不認為自己多有智慧,只不過在我生命中的某個時刻,我厭倦了身邊常見的話題。
你打算去哪里度假?
你會給孩子們買什么圣誕禮物?
你看最新的電視劇了嗎?
我才不在乎這些瑣事。聊這些不如討論一下約束原則理論,以及如何把它教給我們的孩子。
唉,這些話題沒人感興趣。這就是我轉向讀書的原因。
我退出了嘈雜膚淺的社交媒體,花更多的時間和比我聰明的人在一起。
如何克服這個壞習慣?
兩個主要方面:
1. 讀好書:所有人都在談論讀書的重要性。讀書肯定意義重大,但書籍和偉大的書是有區(qū)別的。像《凌晨5點俱樂部》(The 5 AM Club)這樣的書可以震碎你的三觀。相反,像羅伯特·凱根(Robert Kegan)的《自我的進化》(The Evolving Self)和埃里?!じヂ迥罚‥rich Fromm)的《占有還是存在?》將永遠改變你的思維方式。然而,對好書的品味是隨著時間而發(fā)展的。當我年輕的時候,還可以接受那些相對膚淺的書籍,例如拿破侖·希爾(Napoleon Hill)的《思考致富》(Think and Grow Rich)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越來越對富含深刻思想的書籍感興趣,例如,埃里?!じヂ迥罚‥rich Fromm)的《存在的藝術》(The Art of Being)。顯然,你讀得越多,就越能辨別和找到好書。
2. 交流想法:和柏拉圖生活在同一個時代,同一個城鎮(zhèn)會是什么感覺?或者亞里士多德?關于正義、勇氣、節(jié)制和智慧的高層次討論是無盡的。希臘哲學家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為理性思維奠定了基礎。而現(xiàn)在,我們主要談論名人、演出或者要買什么新東西。如果你無法和周邊的人討論重要想法,那可以在筆記本里寫出來。當然,一個人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,并不能取代有一個聰明的對話伙伴,但你仍然可以得出富有成效的結論。你需要有批判性的思維來挑戰(zhàn)大腦。
寫在最后
這7個壞習慣對大腦有著很大的負面影響,加在一起會產(chǎn)生“人類降級”的后果。
如果以上一種或多種習慣在你的日常生活中長期存在,則會逐漸讓你變得不那么理性,不那么聰明,更加難以專注。
如果我們想要恢復理智,解鎖大腦的所有功能,而不是試圖滿足每一個突然出現(xiàn)在大腦中的欲望,我認為當下你能做的最大的改變就是,創(chuàng)造健康的邊界,把健康的大腦習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。在你的工作時間和家庭時間之間建立界限,在使用手機和不使用手機之間建立界限,在忙碌和獨自思考之間建立界限。
外界的刺激不會停止,需要做的事情源源不斷,如果我們每天都淹沒在無休止的信息中,大腦就會受傷。我們不可能同時做所有的事情,當然也不可能同時考慮所有的事情。
與其用更多的感官刺激反復轟炸你的大腦,不如少接觸些東西,給大腦更多的空間去思考更少的事情,從而創(chuàng)造更好的解決方案。文章來源于 神譯局;